皇家网上娱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华南研学 >> 具体新闻内容

【先师故事】粤北留痕,大村驻音——记岭南体育先师郭刁萍先生

[导读] 郭刁萍先生,广东广州人,体育界著名人物。经历过少年结缘体育、青年求学体育、中老年立业体育等人生历程。曾任广东体育专科学校体育组主任、岭南大学副教授、体育组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兼体育教研室主任等职务,被评为新中国第一批田径国家级裁判。岭南大学北迁韶关时期,带领师生在大村留下了光辉的体育印记。为阅众甫,纪念先师,特撰文以记之。

 

1.童年时期:艰难困苦,励志求学

郭刁萍(1903-1983),出生于广州一个水上贫民家庭,其父以制造锅炉谋生。郭刁萍排行第四,童年时因家贫不能上学,常与六弟在河滩拾取水流柴,也常捡拾残剩蚬肉回家佐餐。所以,自幼就渴望读书,更具有深厚的劳动人民感情和顽强的进取性格。父亲因吃过不识字的苦头,更抱着望子成龙之愿,在生活相当困苦的情况下,勉力供郭刁萍入私塾学习6年,使他奠定了较好的旧文学根基并写得一手好字。12岁时,郭刁萍赴香港投靠堂叔并入皇仁英文书院读书3[1]

2.少年时期:耳濡目染,结缘体育

郭刁萍在香港求学时,受到堂兄郭晏波热心社会体育事业的感染,对他终身投入体育运动起到思想启蒙作用。郭晏波乃当时香港社会名流,热爱体育运动,尤其关心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彼时,他创办了驰名香港的“南华体育会”,以推动香港体育运动蓬勃开展。该会的“南华足球队”长踞香港球坛,于东南亚地区声名远播。除足球外,郭晏波还致力游泳运动的开拓和发展,尤其促进了女子游泳运动长足发展,陆续出现杨秀琼、杨秀珍等杰出泳坛女将[2]。耳濡目染之下,郭晏波在港开展体育活动事迹鼓励了郭刁萍对体育事业的向往。而当郭刁萍在内地获悉其堂侄女郭彩明在香港游泳运动中获得殊荣的喜讯后,更是精神大振,进一步坚定了献身体育事业的决心。

3.青年时期:崭露头角,投身体育

1)穗沪求学,谋求深造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步入昌盛时代, 郭刁萍家境也日渐宽裕。由于其父心胸豁达,尊重儿女独立意识,故对子女发展都“顺其天性”。其时其长子早就是广州长堤青年会的体育积极分子,郭刁萍有机会跟随大哥到青年会游泳及从事其他活动,加深了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出于对自身身材弱小、常受人讥讽的“抗争”,郭刁萍锻炼刻苦,身体健康和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进步,成为青年会的骨干[3]并被吸收加入了篮、排球队,连获几届省港青年会篮排球锦标赛冠军。

郭刁萍投身体育事业后,深感中华民族被外国人讥为“东亚病夫”、视作“劣等民族”之耻,遂立志“体育救国”。1922年,他远赴上海学习体育,父亲借钱[4]全力支持。抵达上海后,因无高中毕业文凭,不能报考大学,无奈之余考入华东体育专科学校,并于1924年毕业。学习期间,他组织了“全黑”篮球队,东征西战,力克诸强,在江浙一带声名鼎盛。

2)游历三省,初任教职

1926年,郭刁萍应邀赴天津南开中学任教。期间,帮助著名体育教育家董守义训练南开篮球队,称雄华北,并荣获两届全国篮球冠军。1928年,郭刁萍南返,于广西贵县中学担任体育主任。他教学成绩突出,深受业界人士推崇,被省教育厅破格聘为省运动会总裁判,首次排演出南中国“千人操”,影响深远。

1930年,郭刁萍转赴江苏省镇江中学任教,课余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经常义务担任宁沪等地的田径、球类裁判工作。工作中视野开放,包容性强,积极倡导新生事物。他力排众议,引入了上海欧美青年会提倡的排球六人制打法(之前为九人制),认为该打法“可以灵活多变,个人技术能全面发挥,又体现出全面配合的整体战术,对促进排球运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他不仅极力提倡,还亲自参与“中国青年会代表队”,参加六人制国际比赛。连续击败犹太队、俄国队、麦令斯舰队队以及最强的上海欧美青年会而荣膺冠军,并接连两届卫冕。排球队在国际赛中勇夺桂冠,大长国人志气,也为我国六人制排球打法开了先河[5]

3)归根广东,蔚成名师

1932年,广东省教育厅体育督学由返粤的留洋体育硕士许民辉担任,他举办了广东民众体育实验区并邀请郭才萍回穗负责此事,为发展群众体育运动迈出重要步伐[6]1933年,郭刁萍转入岭南大学附中任教(图1),并先后兼任广州私立华南体育专科学校、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等校的讲师、副教授、教授之职,弟子遍布华南地区,为广东体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期间,他讲授《体育概论》,成为广州地区最早讲授该门理论课程的老师[7],还讲授理论课程《体育原理》[8]

1935年,国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厅组建了广东省第四次教育会议提案委员会,发布了全省《高级中学各科教学纲要》,郭刁萍当选为体育科提案委员[9](图1)。

1:郭刁萍当选为广东省《高级中学各科教学纲要》第四次教育会议提案委员史据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刁萍随岭南大学迁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为维持生计,他辗转到广州湾与他人合作开办维他奶公司,后继续辗转去南宁、防城等地继续任教并在南宁筹创大夏附中。1942年秋,岭大在粤北复课后,郭即回岭大任教(图2)。在随岭南大学在韶关大村任教期间,郭刁萍与学生感情笃厚,亲密无间,学生谓其为“刁哥”。他带领学生因地制宜,在山坡、樟林间开辟跑道、篮球场、排球场等场地,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排球等比赛(图3)。

2:岭南大学及附中师生名单[1]史据

 

3:郭刁萍在岭南大学组织球赛,规划场地史据

 

抗战胜利后,郭刁萍重返岭南大学任体育主任。1952年院校调整后,历任中山大学副教授、教授、体育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4)倡导学术,著述颇丰

除了在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实践方面的巨大贡献,郭刁萍还积极从事学术研究,研究领域以体育工作方法与规律为主,从1933年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代表作有《体育裁判法》《劳卫制锻炼方法》[1]《苏联足球运动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人生几何―兼论人的寿命与身体锻炼的关系》《苏联的体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体各器官功能及其互相关系》《体育运动对增强体质的作用》《关节炎体育治疗的研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际意义》《吸烟,戒烟,健康》等论文[2]。实现了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

4.中老年时期:家国情怀,体育报国

1)热爱祖国,赤子情深

郭刁萍热爱祖国,有着极其深厚的“富强民国”情怀和“体育报国”抱负。解放前,国民政府带给他的皇家网上娱乐的是失望和悲愤。作为数届全国运动会广东代表队()的领队,每次参赛经费都捉襟见肘。尤其是1948年旧中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时,由于政府不重视,广东代表队赴上海的参赛经费没有着落,他迫不得已只好委身求助于达官豪门,筹集参赛经费。各种心酸屈辱和悲愤惆怅,直令他感慨良多,常感生不逢时。旧中国经历的种种屈辱,坚定了他日后献身祖国体育事业的坚强决心。

2)关爱学生,亦师亦友

郭刁萍对学生谆谆教诲,情深意长,感染力大。教学中他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机地融教学与生活于师生情谊之中。40年代大村岭南同学中鲜有对其用“郭老师”、“郭先生”等尊称,师生多以“刁哥”谓之。凭借亲切融洽的情境,学生的体育兴趣充分激发,锻炼热情高涨。也正是由于这种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使得当年岭南大学的体育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声名显赫,连获多届省运会总成绩冠军。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如当时全国举重冠军何友彰、拳击举重能手李小洛、百米健将张悦楷、三级跳远司徒光、游泳兼球类好手徐亨,等等[3]。郭刁萍不仅善于体育教学,更注重将体育与智育、德育紧密联系,既有效地丰富了学校的文体生活,也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了学校新的文化。

3)关爱家庭,影响深厚

郭刁萍对家族弟妹影响深厚。虽然不是体育世家,但是弟妹们在其带动、鼓励和影响之下,大多成为优秀的业余体育运动人才。如六弟曾为华北体坛十项能手、跨栏名将。七妹毕业于上海东南女子体专,是上海篮球队优秀后卫,曾饮誉东南亚一带。十一弟更是抗战期间称雄于大江南北、两破百米仰泳全国纪录的游泳健儿。

4)关爱群众,回报社会

郭刁萍在致力体育事业的同时,还非常关心群众疾苦。广州沦陷前夕,他随岭南大学迁往香港。翌年香港沦陷,他先将家属送回花县农村,自己单独留在香港参加青年会组织的疏散难民工作。冒着生命危险,将大量难民护送离港,直至最后非走不可之际才取道澳门到达广州湾,后又辗转南宁重执教鞭,再作冯妇。

郭刁萍非常关注人民体质健康,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新中国成立后,他提出“体育工作者应该戒烟”的倡议,并从自己戒起。60年代,为了提高教职工身体健康水平,作为中山大学体育教硏室的带头人,郭刁萍一度聘请知名拳师傅永辉来校为教职工教习太极拳[4]

郭刁萍热爱生活,晚年也坚持体育锻炼,经常参加跑步、游泳、打网球等运动,并以此带动、影响周边朋友同事一起参加。尤其是网球一项,作为中山大学教工网球的核心人物,只要他到场,许多老师都会去打网球。所以,很受人尊重[5]。为纪念毛主席“七·一六”畅游长江,广州地区所举行的历届畅游珠江活动中,郭刁萍都带头参加。1977年最后一次畅游时,他仍以年龄最大者身份(75岁)奋力游毕402米全程,传为业内美谈。

1979年暑假,民盟广东省委组织部分高校盟员到肇庆度假,他在一次座谈会上畅谈生命在于运动以及体育运动对实现“四化”的重大意义。度假期间每早带领参会盟员晨跑,并纠正其不良跑姿[6],受到盟员好评。1982年,广东省第五届运动会赛事犹酣,他在工作中发病,但仍然坚持带病批阅材料,并多次谈到出院后赴港发动过去同僚旧友捐资为中山大学建造一座现代化体育馆的打算。但“壮志未酬身先故”,甚憾!

5)不负韶华,自鞭奋蹄

新中国成立后,郭刁萍才真正认识到体育运动迎来了发展的“韶华”和“春天”。虽然广州百废待兴,经济形势紧张,但在郭刁萍面见市长、力陈体育事业与群众运动之关系、兴建体育场所之必要后,政府拨款了二亿多元(旧币)并出动了当时仅有的两台推土机中的一台以及其他机器,施工开建体育场所。在广大群众和学生义务劳动支持下,历时不到一年,广州历史上首座有看台的体育场——越秀山体育场兴建竣工,旋即举办了广州地区第一届体育工作者学习班,使广大体育工作者团结到党的体育路线上面来。同年秋季,在越秀山体育场上举行了解放后广州第一届市运会,郭刁萍是主要筹备者兼裁判长。此后,广东的体育运动就以崭新姿态得以蓬勃开展。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他转到中山大学任教后,克服教学任务繁重的困难,抽空为广州辟建了一个全国最大的简易游泳池[7]

除了负责学校体育事业,郭刁萍还积极投身社会体育服务。他担任历届省、市以上大型体育比赛和运动会的组织及裁判等领导工作,兼任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广东省分会副主任、广州市田径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网球协会主席等职务,后期还兼任广州地区高等院校体育协会副主任、广东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体育科学学会顾问等职务。

19541225,广东省召开第一届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改选了体总广东分会领导机构,郭刁萍当选为副主任[8]。由于思想上进,业绩突出,195717日,他成为我国首批48名国家级田径裁判员之一[9]

解放后,郭刁萍被选为广州市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为省、市的体育事业发展提出许多积极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当选为民盟广东省委委员。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与大陆一度被人为隔绝交往。郭刁萍以老体育工作者名义,写信给台湾体育界同事与同行,并发文呼吁旧日学生为促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作贡献。

郭刁萍长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晚年发病时正当其竭力参加广东省第五届田径运动大会之时,以实际行为践行了他自勉的“老牛自感韶光短,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人生诺言。

 

注: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  67,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12,96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  67,广东人民出版

3.关文明,向勤.广东近代体育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111-114.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第67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98.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第67辑)[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99.

6.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19)人物志[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6291.

7.许仲槐,许少芬.广州地区体育理论学科发展的历程[J]. 体育文史,19923):60-63.

8.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体育史料(4)[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23.

9.广东省教育厅.高级中学各科教学纲要 广东全省第四次教育会议议决案[M].商务印书馆,1935:221.

10.体育局组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及体育历史研究工作专题会[DB/OL]. http://tyj.gd.gov.cn/sjzw_zwdt/content/post_2955515.html

11.易汉文.中山大学专家小传[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08.

12.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19)人物志[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6291.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67).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100.

14.冯双,武少新.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和种子生物学家.傅家瑞传[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235.

15.王则楚.中山大学点滴回忆[J].广州文博,201600):429-436.

16.王季思.王季思全集(5):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33.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67).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