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网上娱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华南研学 >> 具体新闻内容

【先师故事】中国共产党和坪石时期的中山大学

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聚集地,争取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拥护支持成为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高校的博弈和较量便是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斗争的时代缩影。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韶关临危受命,成为战时省会和广东抗战中心,也成为国共两党在广东斗争的据点。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1940年秋,中山大学从云南澄江迁往粤北韶关坪石。作为一所全国知名高校,中山大学精英知识分子云集,青年学生众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争取中大师生的拥护和支持,夺取党在高校工作中的主动权,自1940年秋中山大学从云南迁到坪石起,至1945年1月中山大学再度西迁离开坪石为止,中大在坪石的四年间,中共地下组织在中大开展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推动中大的爱国民主和抗日救亡运动,推进以中大为代表的众多粤港澳内迁韶关的大、中院校的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推进党在粤北地区的深植和壮大,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中共在中大活动的组织架构和总体情况

广东省会迁到韶关以后,一向以广州为中心的青年运动向韶关转移,韶关逐步取代广州成为广东青年运动中心。中大的中共地下组织和青年学生运动,是在中共广东省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中共广东省委青年部副部长张江明常年驻在坪石老街,统一负责以中山大学为主的大、中院校等教育战线的党的工作,积极指导党员和进步师生开展活动,以此发展和壮大党的力量。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指导意见,中大不建立全校性的党组织,也不设党委或党总支,只设立若干党支部,由张江明直接指导和联系。当时,中大地下党员前后有100多名。地下党书记与支委包括法学院林之纯、罗湘林、罗培元、黄若潮(后分为两个支部);文学院卢炽辉、黄德赐(德士);农学院方君直、吴逸民;工学院王浩源、刘秉楷;师范学院周钊、吴健(显慧);医学院吴子熹;理学院林挺;研究院丘陶常;社教区、先修班和中大附中也有党员。

二、中共在中大的活动情况

中共在中大的活动是持续进行的,但细致探究就会发现其经历了一个从活跃到隐蔽的过程,主要标志是以1942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遭到国民党严重破坏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领导青年学生进行爱国民主运动为主,后期通过参加学生社团、举行宣讲会、参加学术研讨等形式宣扬民主进步思想。

(一)前期活动(1940—1942)

中共在中大的前期活动主要以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为主,通过直接领导进步学生或积极参与活动等方式来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抵制文化专制,维护中大学术自由传统、争取学生权益、宣扬全民抗战。这期间比较大的全校性爱国民主运动有四次,即“迎邹挽许拒张”、“倒孔”、“争取饱和光”和“驱齐”。由于法学院和文学院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学生力量比较大,因此在历次爱国民主运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迎邹挽许拒张

中大代理校长许崇清因思想民主开放、作风扎实细致深受师生爱戴和拥护,却引起了校内反动派的不满和嫉妒。他们以许崇清“引用异党、危害中大”为由,向国民党政府告密。国民党政府于1941年7月免去许崇清代理校长职务,任命张云为代理校长。

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导下,1941年7月11日,法学院学生首先提出了“迎邹挽许拒张”的口号。邹鲁为中大校长,当时在重庆养病,不可能回校。因此“迎邹挽许拒张”的实质是挽留许崇清,拒绝张云。但是国民党政府一再下令,要求张云立刻接手校长事务,运动一度陷入胶着状态。为尽快解决校长人选问题,维护中大的正常运转,中共地下组织经过再三研究认为,与其任由国民党政府另派丝毫不懂教育的政客来学校,不如接受不失为学者的张云作代理校长。此时,张云也答应了系代表提出的不追究参加拒张运动的学生责任,不解聘教授、不改变校风学风的要求。由此,各学院代表同意张云上任,拒张运动平息了。

中共地下组织善于把握有力时机,审时度势地引导学生开展运动,维护了中大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团结了广大师生。同时,也提高了党的斗争策略水平,增强了斗争本领。

2、倒孔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众多文化知识人士欲返回内地,但买不到返回的机票。这时,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的二小姐却包了飞机返回内地,不仅带上了家具行李,甚至还包括自己的洋狗。延安《解放日报》率先揭露了此事,指出狗命比人命重要,人不如狗。《大公报》随后也发表了社论。此事一经报道,全国一片哗然,各界爱国人士义愤填膺。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中大举行了以倒孔和反对国民党当局贪污腐化为目的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2年1月30日下午,文学院和工学院的百余名党员和进步学生举行了倒孔大会,并很快扩展到全校,形成了全校性的浪潮,影响很大。这一举动直接危害到了国民党的统治和四大家族的利益,国民党当局下令严防取缔、禁止学潮。在这一形势下,中共地下组织经过研究认为,揭露国民党和四大家族贪污腐败的目的已经达到,运动不易继续扩大,便于为日后长期斗争积蓄力量。

3、争取饱和光

中大一些学生靠贷金生活,但贷金却被层层贪污克扣,导致生活艰难,晚上连买油灯读书的钱都没有。1942年春,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中大发动了“争取饱和光”斗争,即争取填饱肚子和有油灯读书,提出了“提高贷金,惩办贪污”的口号。经过多次激烈谈判,学生的贷金最终得以提高。这次运动的胜利,揭露了国民党贪污腐化的本质,进一步团结了广大学生特别是贫苦学生。

4、驱齐

中大师范学院院长齐泮林由于倒行逆施,引起了学生的不满。1942年5月29日,学生掀起了驱逐齐泮林运动。齐泮林公然挑拨或指使他人报复学生,打伤学生几十人,造成学院一片混乱。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导下,一百多名学生联名上书要求撤换并严惩齐泮林。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当局撤销了齐泮林的职务,由教务主任陆侃如教授代理院务。

(二)后期活动(1942—1945)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942年5月,由于叛徒泄密,中共粤北省委被严重破坏。为了保存力量,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所有国统区的党员暂停一切党组织活动,已经暴露的撤离至游击区,未暴露的潜伏下来,并实行勤学、勤职、勤交友的三勤政策,改积极活跃的对外政策为隐蔽沉稳的内收策略。通过参加学生社团、读书会、宣讲会、戏剧演出等多种形式来宣扬抗日民主和进步思想,从而达到积蓄力量、等候时机恢复党的工作的目的。

中大没有全校性的学生组织,但是各系各级都有系会、级会、同乡会、学生自治会等各种合法组织,还有宣讲会、读书会、学术研讨会、壁报社等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地下党组织十分重视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布置党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团结进步学生。如戏剧社组织排演进步话剧《北京人》、《风雪夜归人》;歌咏团演出《黄河大合唱》;壁报社刊登讽刺小品、时政评论、杂文等内容丰富的各类文章;口琴演奏队和法学院幸福合唱团到韶关联合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连演五个晚上。这其中都有不少党员和进步学生的参与。

三、中共在中大的活动策略及特点

中共地下组织在中大的活动策略及特点主要表现为争取进步教授,团结进步力量、形成统一战线;引领青年学生,发展党的新生力量。多样化的策略及方法进一步扩大了中共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推动了党组织在韶关及至粤北的发展和壮大。

(一)争取进步教授,团结进步力量,形成统一战线

中大历来有崇尚独立、民主、自由的传统。中大迁到坪石以后,在代理校长许崇清的亲自主持下,中大聘请了一大批思想进步的教师,其中较为著名并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有马克思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翻译者王亚南、中共创建人之一李达、进步戏剧家洪深、中共情报界抗战三杰之一梅龚彬以及因支持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政府解聘的前广西大学校长雷沛鸿、前广东省文理学院院长林砺儒等人。这些进步教授崇尚民主自由,针砭时弊、痛斥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反对文化专制,并将自己的民主进步思想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如王亚南讲授《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和《高等经济学》三门课程,李达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洪深开设《戏剧评论》、《西洋文学概论》、《戏剧选读》等课程,指导学生排演《军用列车》、《火牛阵》等众多抗战救亡剧,并为驻扎坪石的军队演出。许崇清亲自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苏联教育制度的毕业论文,积极推动中大民主政治运动和学术研究自由的发展。1941年7月,许崇清被免去代理校长职务。他虽然离开了中大,但其进步思想和精神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大。离校后他在韶关主持第七战区编撰委员会,编撰进步书籍和抗战刊物。他十分重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共党员和进步工作者的帮助下,相继编辑出版了《新建设》、《阵中文汇》、《学园》、《教育新时代》等影响力很大的杂志,颇受中大及其他大、中院校师生的欢迎和追捧。这些杂志宣扬全民团结和一致对外抗战,介绍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粤北地区的教育启蒙,为突破国民党文化专制和禁锢,解放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被中大中文系的钟敬文教授称作“浓黑中的几盏灯火”。

由于中大思想自由、民主开放,中共地下组织十分重视在中大的工作,主要采取了争取进步教授、团结进步力量,扩大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党员们或是报考中大,利用学生的身份与进步教授接触联系,向其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宗旨;或是利用教师身份,影响和带动周边的同事。前者比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涂西畴,后者有黄焕秋、卓炯等人。涂西畴(原名涂先求)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考入中山大学,1944年留校任教。进入中大之前,他就参加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和辰溪抗日自卫队,与徐特立及原贺龙部下、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陈策交往密切。进入中大后,他长期跟随在进步教授王亚南身边,是其得意弟子,曾在王亚南离开中大赴福建讲学期间,代其讲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等课程,为争取王亚南等进步教授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做出了不懈努力。后成为促使湖南和平解放立的功勋人物。黄焕秋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罗定和韶关曲江地区开展党建工作。1940年受许崇清邀请,出任中山大学新生指导员。期间,受中共广东省委委派,直接和许崇清对接,为加强中共和中大的联系做了大量工作。后成为华南地区青年团重建和青年工作的领导者之一,80年代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卓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副教授,与王亚南交往密切,并在王亚南的启发帮助下,潜心钻研《资本论》,后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

通过上述举措,党员和进步教授无论在学习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关系都进一步密切融洽,党员们获得大批进步教授的信赖和支持,有些教授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管制和束缚,冒着危险和党员们交流进步思想,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在历次爱国民主运动中,进步教授们大都选择和学生们站在一起,这些都为扩大统一战线、深化统战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引领青年学生,发展党的新生力量

中共在注重团结进步教授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引领青年学生,为党的发展培育新生和后备力量。

在国民党两次反共逆流期间,中共广东省委青年部于1941年和1942年分别在乐昌县城和坪石举办了两期党员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左右。聘请省委各部长讲授马列主义、中共中央政策、党的建设、统一战线、青年工作、工农青妇群众运动等课程。参加党员培训班的主要学员有中山大学、省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的党员同志。这些学员回到学校后,通过召开学习会、研讨会等各种形式方法继续传播党的理论和知识。党员培训班的开展提升了党在特殊时期的理论水平和战斗力,为党在艰难环境中的持续发展培植了后续和新生力量。

1944年1月,中共广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派张江明回到粤北,伺机恢复党组织,迎接东江纵队北上。他把《东江纵队成立宣言》、《评<中国之命运>》、《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以及有关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及贡献等材料带回坪石,分发给中大、省文理学院等院校的党员同志,介绍东江纵队的战斗经验,为日后带领党员和进步学生参加东江纵队武装斗争打下了基础。1944年夏,日军进攻粤北,韶关危在旦夕,中大等内迁至韶关的高校准备西迁。为了防止极其不易恢复组织关系的党员力量不因学校西迁而再次疏散,中共地下组织动员了600多名中山大学、省文理学院、岭南大学、中大附中、培正中学等学校的党员和进步学生参加东江纵队的抗日武装斗争。这批素质高、有活力的青年队伍,提高了抗日武装力量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参加东江纵队的中大学生有200余名,他们大多参加了东江纵队举办的青年培训班。培训结束后,这批学员被派往粤北、粤西、珠三角地区继续从事革命武装斗争,并很快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如东江纵队政治部成立的政治工作队,东江纵队司令部联络处等都有很多中大学生。

中共地下组织还注重以点带面,推动党组织在粤北教育战线的组织和建立。如中大文学院党支部书记卢炽辉毕业以后,担任阳山中学校长,中大法学院党支部书记林之纯也被中共广东省委青年部派去担任教导主任,同时,还动员了中大几名进步学生到学校任教。因此,阳山中学很快成立了党支部。

实践证明,中共在高校的斗争方向和斗争策略是正确和成功的,不仅建立和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也为日后夺取全国革命武装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山,李坚,张克谟.中山大学校史(1924—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1

[2]杨发麟.抗战时期粤北教育简史(下).韶关文史资料第21辑.韶关:政协韶关市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12

[3]张江明,吴逸民,李坚,曾建昭.中山大学在坪石时期(1940-1945)的学生运动.中山大学学报,1989.4

此文已刊登在南粤古驿道网,链接:ViewMessage.aspx?ColumnId=21&MessageId=9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