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网上娱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华南研学 >> 具体新闻内容

【先师故事】博学鸿才黄际遇的中大情缘

黄际遇,1885年生,字任初,号畴庵,广东澄海人(现汕头市澄海区),1945年谢世。黄氏为当地有名望的家族,黄际遇幼承家学,过目不忘,聪明好学,堪称神童。1898年,黄际遇参加童试,中试为县学生员,年仅13岁,为同科考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时任广东学政的张百熙对他宠爱有加,赠送一部《后汉书》给他。黄际遇爱不释手,不时阅读此书,熟能生巧,著书立说都喜欢引用《后汉书》中的文词、典故。

一、几经颠簸,终归中大

1922年,黄际遇美国芝加哥大学专读数学学成归来,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调到河南中州大学任校务主任兼数学系主任。1926年,受聘于广州中山大学理学院教授。当年,他从开封出发,途径上海,在乘船南下的途中,轮船不幸触礁而沉,又遭遇海盗,人安然无恙,但所带著作、行李却荡然无存。1928年,任河南第一中山大学校长,兼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19301936年间,历任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理学院院长、数学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等职。1936年又返回广州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1938年,广州被日寇占据,中山大学被迫迁至云南澄江,先生暂居香港避难。1939年,中大回迁广东省乐昌坪石,应邀欣然回校任数学天文系主任兼文学院教授,既上数学课又上文学课。文理齐名,传为佳话。中大历来是著名学者的聚集地,先生当时的学术德望,倍受推崇。

二、渊深学术,治学行谊

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数学理论建设和高校数学教育难得的领军人物。既刻苦钻研数学,又擅长于文学,“勾通文理之邮”的学问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数学课程资源建设更是耕耘不辍,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积极翻译西方数学教材,如《几何学》、《续代数学》、《高等微积分》、《近世代数》等,硕果累累,特别是1917年翻译日本藤泽利喜的《续代数学》,“填补了我国高初等代数的‘中间’空白。”民国初期,国内新办高校出现了教材奇缺的状况,为此,他于1914年编写了《中华中学物理教科书》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他多次在全国数理学会学术会议上发出倡议,要群策群力编写数理化教科书或数理化丛书。19334月 ,他出席全国天文、数学、物理讨论会,与姜立夫、冯祖荀、胡敦复、朱公谨、郑桐荪、苏步青等20多位数学教育家一道,就大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指导方针、课程设置、专有名词的统一、丛书的编印乃至教师待遇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而后又集中力量,编著、翻译了中国第一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数学丛书,达20多种,为大学数学教育的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著写的多部数学论著在数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如1926年出版的《论一》一书,被誉为敲开了中国数学科学“向纵深发展的门径”。《 Gudermann 函数之研究》收集了先生1926 年冬在河南中州大学数理学会上的讲演和19324月在青岛任教时的讲稿,是一部极具创见性的论著。旅美数学家陈省身称,黄际遇的《定积分一定理及一种不定积分之研究》是“继牛顿、布莱尼茨发明的导数、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之后的又一大发明,对20世纪初叶的航海、天文学、力学的发展做了杰出的贡献,故被称为“世界科海一青灯”。据悉,黄际遇还出版了《畴盦数学论文集》。

三、潜心教学,诲人不倦

黄际遇勤学苦钻,既有西方现代先进的数学理论和知识,又铸就了较高的现代教育素养,在中大任教期间,他不负众望,潜心教书,教授数学,创建了数学天文系,担任系主任。为近代中国数学教育的创立和起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愧为近代中国高校数学教育的奠基人。

1926年,中山大学理学院的数学系改组为数学天文系,是中国第一个设立数学天文系的高等学校,聘请黄际遇的学生、从法国里昂大学天文学博士毕业归来的张云担任教授,1929年建立中国高校第一个天文台。1928年,黄际遇任开封中山大学校务主任兼数学教授。1936年,在中山大学,分别为理学院、工学院、文学院三院学生上课,教学任务繁重且跨学科。19409月,先生重回中山大学执教,任数学天文系主任兼校长室秘书,同时还为中文系高年级学生讲授骈文等课。据他的门生、时任中山大学校长张云教授回忆,远处十余里外之清洞底文学院中文系的学生竟还请他讲授骈文。先生欣然接受,孜孜不倦,并称“此义务功课,较诸受薪而为者,兴趣更浓”。他在课堂上还对学生说:“系主任可以不当,骈文却不可不教。”他上的骈文课,妙趣横生,“随着那抑扬顿挫、悠扬悦耳的潮州口音,以手击节,用脚打板,连两眼也眯缝起来,脑袋也在不断地划着圆圈”。黄际遇认为,一切学问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直线”的,都必须具备一个首要条件,那便是“泛滥各科,沟通文理”。其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令人钦佩。

先生倡导高校教师必须在教学第一线不懈历练。1927 年,在中大一个学期中就为数天系的一、二、三年级上微积分、代数、数论等必修课,还分别给化学系、物理系、矿物系 3 个系的二年级学生讲授微积分、数论等课,每周上课至少15个学时。在坪石工作期间,因备课而圈点了《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等书各一遍,还对音韵、文字、方言、训话深入研究。开设了《说文研究》课程,研究颇深,精辟见解。所著的《潮州入声误读表说》、《五十五书字说》等文,充分展示了先生研究文学、方言学等的深厚实力,也是先生学问心得之结晶。

先生严格要求学生“致力实学,莫逐虚名”,经常以“身教”昭示学生。为了民族的科学、教育振兴,他恪守“科学”与“教育”为善道,留日归国后,40年如一日,刻苦研学,硕果累累;诲人不倦,桃李芬芳。赢得了“孔子有言,笃信好学,死守善道,斯二语惟君足以当之”的殊荣。

四、专精博通,辅佐治校

黄际遇具有深厚的现代数学知识和现代教育素养,在数学和骈文的深厚造诣成为高校争相聘用的专才。黄际遇历任教授、系主任、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开封中山大学校长等职务,19295月,黄际遇晋升为校长,旋又兼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1932 5 月,为校务会议临时主席,“处理一切校务”。19417月,教务长张云教授接任代理中大校长,直至19425月,期间,黄际遇担任数学天文系主任兼校长室秘书,协助校长治校。黄际遇行政经验丰富,又是校长的老师,但他从不自居、显摆,而是尽心尽力支持校长的工作。代笔一切的书札和题词,打理日常的管理、教学、后勤等事务。“我在坪石掌理中大时,黄师慷然降尊,屈就记室,事无大小,莫不躬亲,职权所关,必谦虚研讨,减轻了我对事务的关怀,而增加了我奋进的活力。他常对人言:‘青出于蓝,我当辅之,以成大业’,诚挚热烈的心情,令我感激到无可言状,惟有尽着弟子敬师之礼,事之如父而已。”这是张云校长回忆这段往事时既引以为豪又甚为感动。”“学贯中西,有过人的美德。豪快诚挚使人乐于亲近。”这是张云校长对恩师黄际遇的赞美。

五、用心不已,日记人生

先生习惯写日记,用心不已,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其治学行谊、待人接物等均跃然于笔 。黄际遇的日记留存下来的共计43册,其中在广州中山大学期间的《因树山馆日记》有15册之多。日记内容丰富且不拘一格,或记高深数理推算方式,或记述读书所得,或抒发身世国事之感,或写其近况心影。形式多样,以中文为主,偶尔夹杂日、英、德语。行文灵活,或散或骈,还掺杂书信、对联、棋谱和方程算式,“以其治学心得为日记,小楷端书,凡各种科学、文艺理论,多笔之于中”。先生耕耘不辍写日记,其治学行谊心得在他写于广州中山大学的《因树山馆日记》(第一册1936214)有一段记载:《曾文正公家书》,当年东居获交陈师曾,稍知为学之法,即赖此书。师曾生年即湘乡薨岁,师曾大父右铭先生为锡此名云(同治壬申)。予于“曾集”一百余册,几无一字不读,其日记五十余册,手书影本,亦经虔诵一遍。少年亦与亡命者游,而为人为学之方,实隐然以湘乡成法为旦夕目想心仪之轨范,所稍稍学古文义法,亦在此时。梁实秋与黄际遇曾在国立青岛大学共事,读过先生的日记,评价说:“他的日记摊在桌上,不避人窥视,我偶然亦曾披览一二页,深佩其细腻而有恒。他喜治小学,对于字的形体构造特别留意,故书写之间常用古体。” 有人专门研究先生写于广州中山大学的《因树山馆日记》,都说这是一部“很难读的日记”,不但内容广博,而且用的全都是文言文,甚至是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的骈文,古今字、通假字随处可见,常常无断句、无标点,读者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字学基础,难于理解。对于如何开发、传承先生留下的这笔文化资源,蔡元培曾入木三分地说:“任初教授日记,如付梨枣,须请多种专门者为任校对。”

近代知识人由崇尚“君子不器”的全才开始向“术有专攻”的专才演变。黄际遇既以数学为业,有专业学者的精慎,又广泛涉猎文学、史学等领域且有不俗造诣,不失传统文人的风采意气,体现出近代学术体系转型过渡期“博通”与“专精”并行不悖的知识结构。这在当今倡导专业考核机制改革之际,仍然值得学界思考和借鉴。黄际遇的一生,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社会风云变幻、内忧外患;黄际遇的一生,短暂而又丰富。他学贯中西、文理皆通、艺德双馨、精力过人。逝者如斯夫,能把名字写在流水之上,也是一种永恒。

 

 

参考文献:

[1]李新魁.《博学鸿才的黄际遇先生》

[2]刘宜庆.《一生写进日记的鸿儒黄际遇》

[3]陈楚云.《近代中国著名数学家与教育家黄际遇》

[4]姚梓芳.《澄海黄任初教授墓碑》

[5]翟广顺.《黄际遇执教国立青岛 / 山东大学时期治学行谊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