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网上娱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华南研学 >> 具体新闻内容

【先师故事】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粤北华南教育战线开展党建工作概述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韶关临危受命,成为战时省会和广东抗战中心,也成为国共两党在广东斗争的据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众多粤港澳地区学校迁往粤北,坚守于坪石、大村、东等地的教育阵地,于战火中坚持办学。如中山大学及附中于1940年秋从云南澄江迁往韶关石。岭南大学及附中于1941年底从香港迁到韶关江大村。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及附中于1939年8月从广西容县迁至韶关候公渡1939年冬搬到连县1941年秋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单独迁回韶关曲江头,附中迁至学院旧址江厦村,改名为粤秀中学。广东省立法商学院于1941年秋迁至韶关曲江头。省立仲元中学1939年秋从广州迁至韶关南郊二公里。同年秋,迁往连县星子,1940年1月迁回韶关。多所全国知名学校汇聚粤北,精英知识分子云集,青年学生众多。为争取学校师生的拥护和支持,夺取党在教育战线中的主动权,自1939年大批学校迁往北起,至1945年抗日胜利学校陆续离开粤北为止,五年间,中共地下组织在粤北各个学校开展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一切力量团结进步教师,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传播革命思想,争取他们对抗日的拥护和支持。二是引领青年学生,为党的发展培育新生和后备力量。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和扩大党组织。这些举措对于推动学校爱国民主和抗日救亡运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以中大及附中、省立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粤秀中学为代表的粤北华南教育战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推进党在粤北地区的深和壮大,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于抗战期间在粤北华南教育战线开展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中山大学及附中、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粤秀中学等学校均建有党组织。

(二)党组织领导或参与了中山大学及附中、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粤秀中学等学校的学生开展了爱国民主和抗日救亡运动。如党在中山大学领导了四次全校性爱国民主运动,即迎邹挽许拒张”“倒孔”“争取饱和光”和“驱齐”。党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及粤秀中学领导了“挽林斗争”和“徐运动”。

(三)1942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遭到国民党严重破坏为转折,党组织在上述学校中开展活动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党在各个学校的活动是持续进行的,但经历了一个从活跃到隐蔽的过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前期以领导青年学生进行爱国民主运动为主,后期通过参加学生社团、举行宣讲会、参加学术研讨等形式宣扬民主进步思想。

二、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粤北华南教育战线开展党建工作的策略和特点

(一)争取进步教师,团结进步力量

中山大学及附中、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粤秀中学等学校历来有崇尚独立、民主、自由的传统,为党在这些学校中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中山大学在代理校长许崇清的主持下,相继聘请了一大批思想进步的教授,其中较为著名并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有王亚南、李达、洪深、梅龚彬、雷沛鸿、林砺儒等人。许崇清本人也编撰进步书籍和抗战刊物,介绍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粤北地区的教育启蒙,为突破国民党文化专制和禁锢,解放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在院长林砺儒的主持下,聘请了郭大力、张栗原等进步教授,讲授辩证唯物论原理和《现代经济学说史》等课程。

因此,党非常重视在这些学校中开展工作,主要采取了争取进步教师、团结进步力量的方针策略。党员们或是考学,利用学生的身份与进步教师接触联系,向其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宗旨;或是利用教师身份,影响和带动周边的同事。比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涂西畴、黄焕秋、卓炯等人。党员们获得了大批进步教师的信赖和支持,在历次爱国民主运动中,进步教师们大都选择和学生们站在一起。

(二)引领青年学生,发展党的新生力量

党在注重团结进步教师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引领青年学生,为党的发展培育新生和后备力量。如组织600多名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岭南大学、中大附中、粤秀中学、培正中学等学校的党员和进步学生参加东江纵队的抗日武装斗争,提高抗日武装力量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动员加入东江纵队的学生参加青年培训班,为粤北、粤西、珠三角等地区革命武装斗争培养了大批骨干。

(三)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和扩大党组织

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干部培训。在国民党两次反共逆流期间,中共广东省委青年部于1941年和1942年分别在乐昌县城和石举办了两期党员培训班,参加人员有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的党员同志。党员培训班的开展提升了党在特殊时期的理论水平和战斗力,为党在艰难环境中的持续发展培植了后续和新生力量。二是以点带面,推动党组织在粤北教育战线的组织和建立。如一些学生党员骨干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在中学建立党组织。

三、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粤北华南教育战线开展党建工作的影响和意义

一)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党在这一时期采取的争取进步教师、进步学生、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的战斗策略,不仅赢得了大量师生的支持和拥护,而且进一步延伸了党的工作,扩宽了覆盖面,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促进了党组织在粤北教育战线的建立和壮大

党在粤北内迁高校中建立或发展了党组织。同时,党通过各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以高校带动附属中学以及高校学生党员毕业后到中学任教等方式在粤北教育战线建立了党组织,发展了大批党员,推动了党组织在粤北教育战线的建立和壮大。

(三)为韶关乃至广东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在粤北华南教育战线中开展的大量工作不仅团结了众多党外知识分子,还为党培育了大批新生力量和高素质人才。在学校迁回广州后,这些人员一直都是党工作的坚决拥护者和实践者,有些甚至直接参与了韶关或广州的解放战争,这些都为韶关乃至广东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山,李坚,张克.中山大学校史(1924—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1

[2]张江明,吴逸民,李坚,曾建昭.中山大学在石时期(1940-1945)的学生运动.中山大学学报,1989.4

[3]连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连山文史资料第5辑——文理学院附中(秀)在东专辑.连县:连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