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网上娱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华南研学 >> 具体新闻内容

【先师故事】抗战时期粤北演剧活动辑录(一)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本文所指戏剧为广义的概念,包括戏曲、话剧和歌舞剧。戏剧的本质是扮演。按照王国维的定义,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也有专家认为,戏曲的本质是“以故事演歌舞”。这两者各有道理,分别侧重于戏曲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演出的功能。

19381012日,日本侵略军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录,进迫广州,1021日广州沦陷。1941年底,香港沦陷。19381019日,广东省政府北迁韶关,广州、香港、澳门许多大、中、小学校也先后辗转迁至粤北各地,作为广东省战时省会,韶关是国民党军、政机关省会所在地,成为广东省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直至19451月韶关沦陷。先后迁来粤北的高等院校有省立文理学院、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法商学院、私立广东国民大学、私立广州大学、私立东吴大学(由上海迁至粤北)、私立广州协和神学院等8所。同时,经省政府批准,知名人士在韶关创建了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华文化学院国文专科学校、南方商学院等3所。另外,迁来粤北的普通中学校有20余所,师范学校3所。除了迁粤穗港学校,广州沦陷后,粤北成为广东省抗战的后方,中共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搬到了曲江县城韶关,广东沿海沦陷区的抗日团体,也纷纷来到粤北各地,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粤北地区本地剧宣单位和学校以及外迁来的各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在他们的影响下,也纷纷参加或成立各种抗日救亡组织,如青年(少年)抗日先锋队(工作队)、抗日后援会、抗日同志会、抗日宣传队、抗日自卫队等等,组织抗日救亡活动,使粤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步高涨起来。中共广东省委根据毛主席“最普遍地推动友军友党进步”的方针,派遣党员进入国民党广东地方实力派的部队去,改造这些部队的政治工作,以利抗战。1938年至1939年初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成立,拥有爱国青年一千多人,其中中共党员二百余人,当中又有不少是戏剧工作者。在党的秘密领导下,在粤北以及前线从事民运工作和开展抗日士兵戏剧活动三年。

按照戏剧的概念,在粤北抗战时期,抗战时期粤北演剧形式主要有话剧、戏曲和舞剧三大类。在戏曲而言主要有京剧、粤剧,主要演历史剧,以古讽今。就话剧而言,演出最为普遍,参与师生最多,内容更为广泛,影响更为宏大,效果更为彰显,将话剧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演出内容除抗战话剧外,还有一些当时的中外名剧。舞剧则相对较少。根据初步统计,粤北抗战时期迁来粤北的大中学校、政府部门、本地学校之中,积极进行戏剧扮演的学校和单位很多很普遍。现根据史料及各种回忆录等记载,择要辑录整理,客观呈现当时抗战救亡特定历史时期的演剧生态、演出剧目、演出群体的艰辛与喜乐、演员们的全身心投入和所思所想、演出效果、演剧与社会、演剧与教育等等。

 

一、迁粤大、中学校师生演剧

1、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中师剧团 1941年中师剧团在坪石管埠中大师院诞生。在武水之滨播下了艺术的种子,为华南剧运添光彩,也是抗日宣传的响亮号手。中山大学在坪石期间,各学院能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 积极地开展各种各样文娱活动,马思聪、许幸之、洪深和同事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他们的指导下,中大学子组创了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剧团(简称中师剧团)等进步艺术社团。中师剧团 19411943年曾在师院和坪石校本部演出《大地回春》《黄河大合唱》《阿Q正传》《雷雨》《日出》《茶花女》《北京人》《妙峰山》《心防》》等大型话剧等。整个坪石热气腾腾,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激发了广大同学热爱祖国、团结抗日的热情。在校本部坪石街上演出《反法西斯细菌》。文学院洪深教授导演了《雾重庆》,师院许幸之教授(美术家)导演了《寄生草》,还和其他学院同学联合在坪石演出大型歌舞剧《西藏音诗》和话剧《戏剧春秋》。这些演出激发了广大同学热爱祖国、憎恨反动派、渴望光明、追求民丰的热情,大胆冲破了黯淡阴云,为师院带来一片欢乐。

 

中大史地系  1944年,史地系学生张企曾把有关少数民族资料编写成歌舞以及短剧《苗岭婚俗进行曲》等,并受西南剧展大会负责人委托,领导广西省立桂岭师范学校排练他的舞蹈好剧作,在展览演出场连续上演三天。为当时广西各报注目,均予以报道,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1]

中大民风剧团  国难家恨激发了迁来坪石中大师生的爱国救亡激情,中大学生成立了许多社团,如民风剧团 、粤声音乐社、青年生活社、政治学会等,以推进抗日救亡工作并活跃师生文化生活。民风剧团演出《葡萄美酒》(以锄奸为内容)、《最后一滴血》(纪念“八一三”上海抗战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为题材的两幕话剧) 等话剧,深得师生、民众的好评。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生活社,还通过音乐戏剧演出筹款,从精神、物质上支持前方将士抗战。[2]

国立中山大学抗日剧社  抗日学生义勇军 “高中部抗日剧社” 以生动的戏剧为载体,向学生、工人、市民公演,宣传抗日救国,激起强烈的反响。210日,剧社在省教育会举行了第一次公演,演出了《工场夜景》《钱》《活路》(表现抗日反帝斗争)三个独幕剧。5月第二次公演时,大学部和初中部的同学也参加了演出,剧社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抗日剧社”,总计演出有12次,演出场所多在省教育会礼堂,少数是用中大附小礼堂,每场大约有1000人,累计看过中大抗日剧社演出的校内外观众至少超过12000人次。由于当时群众抗日情绪高涨,演出的内容和技巧也比较好,几乎场场爆满,有些场次还有观众宁愿站着看到底的。至于台上台下一齐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场面,更是经常看到的。几年来,大家都没有看过电影,一年半就遇有一两次话剧演出,大家争着去看,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3][4][5]

中大附中  每逢周末,学生在韶关、坪石观看剧演活动,包括七战区政宣大队、剧宣七队、四队的演出,学生也前往观看。班里一些同学对话剧的兴致很高,几乎所有大后方出版的剧作都找来看了。在1944年“六一附中日”活动中,附中歌咏队演唱了大批抗日歌曲,还有由吴华俊、黄树全老师分别导演的话剧《皮格马林》等剧。 [6]

2、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 1942年暑假,岭南大学将在仙人庙复校。香港打仗之前,曾放映电影《魂断蓝桥》,轰动一时。我们到大村后,也曾按剧情自编演出一场,由陈恩树和关汉銮两位编导,主演也是他俩,他们一个是惠云莉,一个是罗拔泰来。我与何祥华饰小兵。重头戏是他俩酒吧中邂逅,跳了一轮伦巴舞。然后陈辉雄吹响号角,我们两个小兵冲过来,冲过去,表示战争爆发。当发现那对男女醉生梦死的样子时,当兵的大为不满,骂了当官的一顿,并踢了他的屁股。为官的愤然觉悟,决意奔赴前线。临别时响起那曲AuldLang Syne,是由陈恩树吹萨克斯风演奏的。在岭大村两年多,我们演了好几出话剧。有一出名叫《向祖国》的独幕剧,剧情说的是上海陷落、租界变成孤岛之后,上海教育界形形色色人物的表现。司徒卫先生看了之后很感动,他说那是他的亲身经历,唤起他一段不寻常的回忆。当时还演过《划了十字的地方》《长夜行》这两部话剧。《长夜行》是我们在大村演的第二部戏,剧情描写上海知识分子受恶势力欺侮的悲惨遭遇。我们每回演戏,总没有什么好角色让陈恩树演,这回演《长夜行》,也只能让他演那个后来被剧中主人公枪杀的恶霸。为了加强枪响效果,我们从大村老表那里借来一个喜庆日子点放的火铳,另外准备一枝七九步枪备用,如果火铳不响就扣响扳机。不料戏演到那里,陈恩树正站在那里等对方开枪,准备倒地,却半天不见枪响。陈恩树情知有变,只好慢慢倒下,如同吃了无声手枪的子弹一样。没想到他刚倒下,那枝七九步枪却轰然一声响起来,弄得满堂哄然大笑。原来后台老表的火铳堵得太死,半天点不响,只好扣动七九步枪的扳机。高二那年,我们请七战区剧宣队来校演出《朱门怨》,那才真正的高水平。[7]

岭大附中 张悦楷(南派粤语说书(讲古)代表人物,粤语说书(讲古)艺术泰斗,著名话剧演员)读岭大附中时,岭大附中为避战乱在粤北韶关仙人庙复课,张悦楷在那里是舞台上的活跃人物,人称“剧团王子”。他和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罗宾汉与白雪公主》,一鸣惊人,在岭南大学演出就不下七八次,还被邀请到坪石培联中学表演。此外,他还改编过巴金的《家》,并在舞台上演出。他在圣诞节上演过《野玫瑰》等许多剧目,非常受同学的欢迎。这段岁月磨炼了他的表演技艺,也为后半生的舞台生涯打下铺垫。[8]

3、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193810月,广州失守,广东省会紧急撤到粤北曲江。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广东省教育厅厅长黄麟书召集胡根天、赵如琳和黄友棣商议筹备“广东战时艺术馆”,开展抗战宣传工作。广东战时艺术馆地址选在曲江北郊十里亭附近一个叫作塘湾的村子里,那里有几所曾经住过兵的破茅棚,驻兵撤走后长期弃置,于是被用作校舍。初建时,艺术馆有话剧、音乐、美术三个班,后来增开了舞蹈,学制均为三个月至半年,学生由机关、文艺团体和学校选派。

1929年至1930年初,欧阳予倩到广州开办“广东戏剧研究所”,与田汉等一批热心于文艺活动的进步人士支撑起来,作为创造适合时代,以发展民众新戏剧为宗旨,培训戏剧骨干的阵地。赵如琳中大毕业后便来到该戏研所编辑工作。后来还参加了剧组演戏,饰演了他一生最成功的历演十余年的角色--《油漆未干》的哈医生。后又组成“广州剧联”,继而组成“前锋”剧社。广州沦陷后,1939年来到了广东临时省会韶关。经教育厅长同意,组建了“广东省战时艺术馆”,培养艺术骨干。艺术馆分戏剧、音乐、美术三部,赵兼任馆长和戏剧部主任。全部招收训练班,半年一期。吴晓邦曾于此主办戏剧舞蹈班,三个月一期,取得优异成绩,获得社会支持。1941年,战时艺术馆改为“广东省立艺术院”,以扩大培养艺术骨干基地,除保持各种短期训练班外,还招收高中毕业的二年制戏剧、美术、音乐本科生。1942年改为正式的专科学校--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仍设戏剧、美术、音乐三科。一时名家云集,如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系的张蹑峰、著名导演陈卓猷、舞蹈家吴晓邦、音乐家黄友棣、梅耐寒、美术家胡根天、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著名哲学家石兆棠、心理学家阮镜清、剧作家洪深、戏剧家向培良、熊佛西、胡春冰等等,被认为是华南的艺术最高学府。艺专组办了试验剧团,经常上演话剧,赵如琳主演的《油漆未干》,从抗战前在广州直至在韶关、桂林,均有广大的观众。舞蹈科的吴晓邦排演了舞剧《宝塔与牌坊》等,既教育了学生,也满足了人民的艺术欣赏需要。除演戏之外,赵先生同时也翻译和创作剧本,在艰苦的环境中写了《卢老虎》(独幕剧)《冲出重围》(三幕剧)等5个剧本,并译出了汉米尔顿的《戏剧原理》《苏俄的新剧场》等7本译著。1944年春,西南剧展在桂林举行,当时三个多月,集中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演剧队伍观摩演出,是中国话剧史上最大的一次活动。广东艺专参与剧展,选择了苏联名剧《苏瓦洛夫元帅》(又名《百胜将军》,歌颂俄国一将军)、老舍的讽刺国民党官僚的《面子问题》以及《油漆未干》(不接触政治,是暴露人类贪婪的弱点的)三剧参赛。其中前者在演出后引起批评和争议。桂林是说普通话的,粤语行不通,演不了几场,上座率低。把队伍拉到讲粤语的柳州上演,但柳州是个小地方,也演不了几场,演不下去。这样一来,经济大受损失,连回韶关的路费也无着落,最后得到沙街(最大的商业街)广东帮的支持,由广东旅桂同乡会包了几场,旅费才有着落。[9]

1940年,艺术馆馆长著名戏剧家赵如琳邀请吴晓邦来曲江塘湾举办“戏剧(话剧)舞踊训练班”。自1937年以来,吴晓邦事实上一直在为戏剧界培养学生和排演节目,为戏剧事业服务,前后创作了《罂粟花》《丑表功》《传递情报者》《春的消息》《虎爷》等舞蹈作品。1942年,赵如琳再一次邀请吴晓邦来曲江开办为期一年的舞蹈训练班。这一时期,吴晓邦创作颇丰,几部重要的代表作舞剧《宝塔与牌坊》《三个饥饿者》《思凡》《生之哀歌》等就是在曲江完成的,也正是这些舞作把他的创作推向了高峰。此外,其专著《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大部分著名的章节也在这一时期整理了出来。[10]

4、省立广州女师  广东省广州女师创于清末。迁韶后在烽火中坚持办学,在韶关黄田坝复课后朝气蓬勃。学生除了学习本身功课之外,还根据个人的志趣,学习专门的学科及艺术。有些同学还排练了救亡话剧,演唱救亡歌曲等,既增加充实师生的文娱活动,还借此激发当地农民爱国的热情。[11]

5、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  19388月至19397月,学院迁至广东遂溪县麻章圩期间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在麻章圩广场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和演唱抗日爱国歌曲。19399月至19406月,学院在广州湾(今湛江)寸金桥期间,同学们看到当地居民深受殖民地统治影响,对抗日救亡反应冷淡的情景,感到义不容辞要负起宣传抗日救亡责任,成立一个学生战时工作委员会策划各种宣传工作。首先发动同学组成救亡剧团,在课余时间排练节目,曾于1940年春节前后,在赤坎大戏院演出抗日话剧多场,场场爆满,激发了群众的抗日救亡热情。19407月至19416月在信宜水口村期间,同学们在周末晚上为乡亲开音乐晚会,演奏有抗日内容的乐曲,演唱抗战粤曲和歌曲以及民间小调、山歌等。每次演出都有二、三百村民涌来听看,虽然演出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村民始终不散,令这种周末演出欲罢不能。学院内还举行全校性抗战话剧大汇演,41424344届同学每届演出一套话剧,其中43届同学演出的《白衣》一剧最受欢迎,剧中主题歌《白衣之歌》脍炙人口,人人会唱,演出时也接待村民观看,令村里也弥漫着浓厚的抗日气氛。19418月至19446月间,学院迁至韶关桂头,学院演剧活动更为热烈。[12]

 

《放下你的鞭子》剧照

6、国立华侨第三中学  学校和教师们常以“读书不忘救国, 救国不忘读书”训勉学生。学生会、读书会、班会对抗日活动很积极,不断地开展抗战救亡宣传鼓动活动,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救亡话剧,编壁报,办书画展,校园内外充满了抗日救国的气氛。[13]

7、省立志锐中学  创办于193912月。1942年上半年,学校从广西柳州大桥搬回韶关,当时还是初级中学,适逢战时省会韶关市举办中学生各项竞赛,当时从广州、香港迁到韶关的名牌中学很多,都是完全中学,但在高佬之中,矮个子的志锐也获得了语文、诗歌、戏剧、绘画的第一名,在韶关享有一定声望。《我们是小铁军》是志中校歌(吉联抗作曲,孙慎和声),歌词是:“我们是小铁军,我们是小铁军,不怕风霜,不畏艰辛……铁的纪律,火的热情,踏上革命的大道前进!我们有好模范,我们有铁将军学习、学习!丁泗桥、武胜关,保卫民族、解放人群!革命需要我们,我们是小铁军!”歌词表达了学校的历史、宗旨和愿望。校歌是天天唱的,使学生受到很大的激励。1942年夏,韶关举行纪念“五四”校际十项竞赛,志锐中学取得诗歌、书法、美术、歌咏、话剧、象棋、露营等九项冠军,在当时众多的省港迁韶的学府中,一间初中竟然能有这样突出的成绩,的确在韶关轰动一时。[14][15]

8、省立仲元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的仲元中学,座落在韶关市南郊二公里的鹤冲乡。又称为“十二集团军军官子弟学校”。当时的课外活动是很活跃的,歌咏队教唱《吕梁大合唱》等抗战歌曲,话剧队排演的话剧曾在韶关市内的剧场公演,如大型话剧《凤凰城》就曾轰动一时。[16]

9、省立粤秀中学  1940年春,战时省府所在地的韶关曾一度失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及其附中,从乳源县侯公渡迁至连县的东陂镇。学院附中校址设在该镇的塘头坪村。1941年秋,文理学院迁往乳源县桂头区后,附中迁至学院旧址江厦村,改名广东省立粤秀中学。为了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鼓励广大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支援前线,我们的歌咏队、话剧团,多次到连州镇演出。当时的条件很差,相当艰苦,所有的道具用品,全靠同学们用肩挑着去,徒步翻越界山,走八十多华里。我们在连州演出,都很吸引观众。无论是内容、演技,还是灯光、布景、道具、效果都很讲究。一连几个晚上在东较场戏台演出,整个广场都挤满了人。我们除演出一些独幕话剧如《军用列车》等外,大多是大型的剧目,如《黄河大合唱》《凤凰城》《风雪夜归人》《雷雨》等。观众们被我们认真的表演所感动。演到悲处时,泣声一片;演到欢快时,欢声不绝。[17]

10、黄埔中正中学  该校建于1936年春,由广州黄埔军校校友会创办,校址设在广州市郊长洲岛。193810月广州沦陷后北迁韶关,1939年冬迁至乐昌复课,1940年南迁至韶关市东河坝。学校对文化娱乐生活较为重视。有艺术研究社歌咏队教唱抗战歌曲,如《罗浮山进行曲》 《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还参加全市组织的风度楼下万人大合唱,校内举行晚会,化装表演节目。邀请南洋回来的儿童粤剧团来校演出。当时老师黄凝林、邓时立等对话剧较有研究,他们对学校开展话剧活动起到指导和培育作用。1944年冬,在校内外公演用郭沫若名著改编的古装历史剧《南冠草》(5幕话剧)(《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于重庆的一部历史剧,所写内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韶关沦陷前夕还到黄岗等地演出。参加演出的同学有麦世新、陈守株、林建兴等。[18]

 

二、粤北本地学校师生演剧

1、省立韶州师范学院  韶师的抗日救亡工作,当时有一个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活动的群众组织--“干社”。在1939年至1944年的六年时间里,省立韶州师范学校抗日宣传队利用寒暑假先后开赴曲江、乐昌、南雄、仁化(董塘、夏富、城口、长江)、英德等县的城乡,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排练戏剧、歌咏等宣传节目,晚上演话剧,教群众唱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救国军歌》《我们在太行山上》《打回老家去》《延安颂》《游击队之歌》,或办民众夜校,白天参加一些劳动或作家庭访问,使抗日救亡的道理深入人心。韶师的剧团也是活跃在学校和农村的一支戏剧队伍。剧团团结了一批戏剧爱好者,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大熔炉中受过锻炼,具有一定的演剧经验和艺术技巧,加上有较高的戏剧艺术修养的李森彬老师、胡秉均老师和邵立人老师作具体的指导,配合抗战形势,演出很多抗战话剧。仅1941年一、二月间,省立韶州师范学校抗日宣传队40多人,到英德县的县城及大镇雅堂、江古山、青塘等地演出进步话剧共10多场,观众达2万多人,很受群众尤其是青年所欢迎,使抗日宣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甚至一些偏僻山区的小学如连山县太保镇第一区区立高级小学和英德县江古山小学,也组织了抗日宣传队,到附近村庄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各校抗日宣传队所到之处,都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所表演的节目,都激发群众的抗日情绪。他们演出的话剧、活报剧、大型歌舞剧剧目主要有《《三江好》《重庆二十四小时》《杏花春雨江南》《放下你的鞭子》《凤凰城》《最后一计》《飞将军》《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杜丝加》等话剧,颇受群众欢迎,演出效果很好。通过戏剧活动和演出,不但演员受到锻炼,也团结了一批爱好戏剧的师生。[19][20][21][22]

2、始兴县青化地区彩岭村风度学校  风度学校把抗日救亡作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抗日爱国思想。为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和在社会上开展宣传活动,风度学校组织了“风度学生工作队”“风度抗日文艺宣传队”,在青化地区的街镇、学校、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另还三次利用学校放寒假的机会,组织百多人的“风度抗日文艺宣传队”(包括歌咏、话剧、篮球队),奔赴翁源、英德、曲江、始兴县城的街镇、学校开展宣传活动。青化地区的深山老林里,散居着许多瑶族同胞,风度也派出教师,以祝贺瑶胞“跳王”(也叫耍歌堂)盛大节日,爬山越岭进入瑶区开展宣传活动,结交朋友。始兴沦陷后,广大瑶胞不怕杀头灭族,同游击队并肩战斗,这与风度学校的宣传活动是分不开的。[23]

3、粤北连县抗战演剧  “八一三”事变后,连县成立救亡剧社,九月间,连县县立中学利用星期日休息时间,组织“救亡化装宣传队”,临时编些皇家网上娱乐征兵之类的街头剧,走上连州镇街头表演,吸引不少观众。最初的演出,毕竟缺乏艺术的感染力。后来进一步表演《放下你的鞭子》,效果较好。但也因缺乏戏剧素养,观众情绪不大高涨。然而他们不断地总结,艺术水平有了提高,经过多次表演,他们就慢慢地成熟了。1938年元旦,他们组织元旦还乡演剧队,到自己家乡的城镇去演出。所演的剧目有:《扫射》《炮火中》《铁蹄下》《省一粒子弹》《志士·汉奸》《亡了国》《征兵》等街头剧。好些剧本是从各种书报中选择而来的,有些是他们自己编写的。到各城镇去演救亡剧,在连县算是第一次。在群众性的演出当中,文化工作者感到戏剧教育在救亡中的重要性,于193712月发起组织连县救亡剧社,他们以惊人的速度,从筹备、成立到上演,仅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剧社设话剧部和粤剧部。话剧用本地客家话,观众听得懂,收效大。1938年元旦,剧社联络一些中学生,举行第一次联合公演,地点在连州东郊场礼堂,公演不卖钱,过去这里演粤剧、湘剧,都得买票。现在剧社公演,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第一二晚是话剧,第三晚是粤剧。第一晚由一部分中学生主演。剧目有:《青天白日满地红》《扫射》《志士·汉奸》《我们要反攻》。演员很卖力,观众挤满会场。第二晚由女中学生主演沈西苓的《在烽火中》、姚时晓的《炮火中》、尤兢的《皇军的伟绩》。虽然演出有些零乱无力,台词念不出,效果不佳,但台下观众没有嘘声。第三晚是表演改编的锣鼓粤剧(配粤剧锣鼓,但没有唱的部分)《铁蹄下》,这种艺术形式颇迎合一般观众口味,而且又是打汉奸,杀日本鬼的内容。这晚的观众特别来得拥挤,成功的演出赢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春节到了,他们利用民众休闲时机,又举行了第二次公演。时间是三晚。第一天晚上,天下起雨来,参加人数受到影响,但台下也有四五百人。开始是上演宋之的《旧关之战》。布置战场的景,本来很不易,但在道具缺失的连县,终于布成一幕山野的军营景。电话机也巧妙地布置起来,给观众一个很逼真的印象。由于剧情的雄壮热烈,加上演员的努力,观众情绪被紧紧地抓住了。接着表演《“九一八”以来》,饰老邻居的那位演员,对于鬼子的凶恶贪婪,表演得活灵活现,当次女被鬼子拉去时,观众发出悲愤的呼声。“呵!东三省给敌人抢去了!热河也给敌人抢去了!我们还不和他打吗?”再次是表演《民族公敌》,这幕剧表演得相当成功。第一是剧情的紧张和情节的巧妙变化。其次是表演技术的纯熟。当闭幕的时候,掌声如雷。这反映了民众仇恨汉奸的心理。最后表演丁玲的《重逢》。这幕剧因对话多,而且属于知识分子的生活型,在大众中本难取得观众的同情。可是几位男女主角却演得很认真,台词很清楚,表情很恰当,从观众中连咳嗽都不敢大声这点看来,就知道此剧也很吸引观众。这幕剧布景也很适当。囚室里昏暗的灯光,使得剧场中蒙上一层悲惨的气氛。剧演完了,已是晚上十时多,观众仍留在剧场不肯走,工作人员走出来表示歉意,并答应最近再举行第三次公演后,观众才满意地走出剧场。[24]

4、太保镇连山县区立第一高级小学抗战演剧  学校组织了宣传队,编排一些短小节目下乡。老师们积极响应,各编一两个小剧本。学生们热情高涨,能吹的吹,能打的打,长于表演的,就参加表演。在操场上,在课堂、宿舍里,处处都有参加排练活动的学生。教导主任专程到连州县城采购演戏用品,有男扮女的假发、假髻、假辫子,也有假胡须等。一买回来,学生就争着试戴起来。有的戴上假髻,扮老太婆,有的戴上短发扮女学生,有的戴上假胡须,扮老太爷,都十分逼真。这些道具买来后,我们这些小学生立即开始紧张的化装排练。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开始下乡演出。我们队伍所到之处,都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高喊抗日救亡的口号,书写、张贴标语。晚上演戏剧。先后在太保、莲塘、石鼓、永和等地演出。那时,连山群众很少有看戏的机会。人们听说来了大队读书学生演文明戏,更是稀奇的新鲜事。这消息很快传开去了。当夜幕降临下来的时候,临时搭起来的戏棚左右两盏大光灯(即打气煤油灯)大放光芒,特别耀眼。首先便是“闹台”,四面八方的人听到锣鼓声,就成群结队地涌来,人山人海,连台前远处的地方都挤满了人。每演一场小戏之前,老师都作抗日救亡的讲演。大意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四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世世代代英雄辈出。外国侵略我们,是注定要失败的。现今有东洋倭寇侵占我们的国土,要我们做奴隶,我们一定要誓死反抗,要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多难兴邦,这便是大好时机。“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大男子英雄汉,要去奋战沙场,建大功立大业,这将是你飞黄腾达的好时机。跟着是高呼口号。当时的秩序真好。全场观众都肃静听讲。在呼口号时,又跟着一起呼,口号生震天动地,情绪激昂。演的小戏内容,多是踊跃从军,认真军训,上战场立了大功,当了官荣归故里等。内容虽然一般,亦颇合当时形势,效果还是很好的。这次宣传,受到连山县长的嘉奖,给宣传队员们每人一枚金灿灿的奖章。[25]